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621章调研一
    第1621章调研一

    广袤无垠的高原上,一辆越野车在前疾驰,后面跟着两辆中巴车。

    教育部的特别小组成员坐在车里,今天是他们到榆树地区后调研的第一天,今天的目的地是一所叫襄达的牧区小学。

    两个小时后,车队抵达襄达小学。

    充当向导的党爱群向大家介绍道:“襄达小学是榆树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,坐落在襄达镇内,周边牧区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,学校里设有宿舍和食堂,因为这里是牧区,很多孩子的住处离学校太远,最远的有100多公里,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……”

    特别小组的成员一个接一个的下车。

    校门口并没有迎接的人,为了保证这次调研的真实性,特别小组严令此行保密,不要惊动当地政府和学校。他们就是要看看真实情况。

    襄达镇说是镇,但这个规模放在内地连个村子的规模都不如,一片低矮的平房,一眼就可以看到边。

    江南的三月,早已经是草长莺飞,可是这里,衰草黄土,满目凄凉。

    残破不堪的围墙,低矮的校舍,只有操场前旗杆上那面国旗鲜红如血,特别小组的人都停下脚步,抬头行注目礼。

    “咦!”特别小组的组长苗霖司长意外的发现,襄达小学的操场一角,停着两辆中巴车,车身上印着一行醒目的字,《这些花儿》剧组。

    这是怎么回事?有人在这里拍戏?

    苗霖把目光转向党爱群,他是榆树地区的教育局局长,有剧组来这里拍戏,他一定知情。

    “苗司,这个剧组比咱们先到一步,他们是燕京天谭影视公司的,《这些花儿》是一款专为向社会各界介绍边区牧区学校现状的节目,他们每期邀请一位明星,来到条件艰苦的学校支教,希望能用明星的影响力,唤起全社会支持教育的热情。”党爱群上前一步,压低了声音,“他们的拍摄得到了部里的支持。”

    苗霖这才想起来,在燕京时,梁部给他们开会时时提过一次,不过因为和特别小组的工作不挨边,她也没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想不到剧组的行动居然如此之快,比他们还抢先一步。

    苗霖回头,“那咱们就悄悄进去,看看是哪位明星来支教了?”

    特别小组的人静悄悄进了没有大门的校园,在一间教室外,透过窗户,他们看到了最近正当红的小花旦赵丽站在讲台上。

    黑板上,写了四个明显不怎么样的汉字。分别是“爱”“国”“爱”“党”。

    赵丽拿着教鞭,正一板一眼的教小朋友念,“大家跟着我读,爱……”

    “爱……”

    “国……”

    “国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,从小就爱我们的祖国,爱我们的党……”赵丽教的十分用心,以至于她挺翘的小鼻子上已经有了汗珠。

    《这些花儿》剧组成立的十分仓促,想找大牌明星有些来不及,孙丽只能临时把在燕京的赵丽、宋倩、陈赤赤几人招来,剧组分成三组,分别赶赴三个边区学校。

    因为谈老板说了,这个节目一定要快,要让全社会尽快了解这些地区教育的现状,孙丽不敢怠慢,抽掉了整个天谭影视的中坚力量,用最快的速度建组。

    “小朋友学的都很用心,你们最棒了。”赵丽在讲台上讲了十多分钟后,紧张的心情终于得到了缓解。

    她的学历不高,一开始听说要去支教,可把她吓了个够呛,找到孙丽说了实情,怕教不好出丑。

    孙丽一瞪眼睛,“你总认字吧?教初中生教不好,教几个小学生认认字总没问题吧?你学历低,你好歹是个中专,我可是初中毕业,对我来说,你就是知识分子。”

    赵丽无奈,只好赶鸭子上架,跟着剧组第一时间赶到榆树地区,这才有了刚才特别小组看到的那一幕。

    苗霖注意到,教室里,有两台摄影机在同时拍摄,一台对着赵丽,一台对着下面坐着的小学生。

    这些孩子各个脸脏兮兮的,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,但是一个个全都坐的笔直,大概是面对着摄像机这种新奇的玩意,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

    苗霖看了一会儿,静静退下,回头对党爱群道:“咱们去宿舍食堂看看吧!”

    党爱群领着大家先去了宿舍,一进门,一股说不清的味道直冲鼻端。

    特别小组里几个爱干净的女老师立刻皱起了眉头,自动的退后半步。

    苗霖似乎没闻到这股难闻的味道,她走进宿舍,环顾四周。

    说是学生宿舍,可是跟内地学校根本没法比,一个土炕占据了屋子一半的面积,上面整整齐齐叠放了十几个小被子。

    另一侧靠墙的地方,摆放着暖壶、脸盆,十几条已经看不出本来颜色的毛巾搭在绳子上。

    虽然破落,但还不失整齐。

    苗霖什么都没说,在屋里转了一圈后带头出了宿舍。

    厨房里,一个戴着眼镜五十多岁的男人正在一口黑乎乎的大铁锅前忙活,锅里热气四溢,看样子是在煮面条。

    还有一个中年妇女正坐在小板凳上削着土豆皮,她脚边的大盆里,已经有十几个削完皮的土豆。

    一个人扛着摄影机正在拍着他们两个。

    三人全都背对着门,没有察觉到身后有人。

    “小王,谢谢你们能到我们这个地方来,我专门做了面条,等会你们都在这里吃。”戴眼镜的男人话音里透着喜悦,似乎他那口大黑锅里煮的不是面条,而是佛跳墙。

    中年妇女抬起头,笑了一声,“刘校长,你当你的面条是什么好吃的啊!人家是燕京来的,什么好吃的没吃过?就咱们这,除了土豆就是土豆,招待贵客真有点拿不出手。”

    扛着摄像机的小王问了几个问题,“刘校长,咱们的学生平时都吃面条吗?”

    “哎!那哪吃得起,面条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打打牙祭。”

    “那平时都吃什么啊?”

    “有什么就吃什么喽,我们这里好多家远的学生,一周只能回家一次,每次返校都会带一袋子粮食,大多数是青稞面,富裕点的家庭会带白面,菜就是土豆了,我们这里产土豆,便宜。”

    三人就如唠家常一样说着话。

    苗霖在门口站了一分多钟,转身默默离开,走到外面,她摘下眼镜,擦了擦眼角。